鄰聖苑!在孔廟的隔鄰
(一)保安宮的創建
大龍峒保安宮,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哈密街六十一號,俗稱「大浪泵宮」或「大道公廟」,為國家二級古蹟。在清朝與艋舺龍山寺、清水巖祖師廟有臺北三大寺廟之稱。
關於保安宮的創建,有幾種不同的說法,相傳清乾隆七年(1742),渡海來臺的福建同安人來到大浪泵拓墾後,返回故里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的慈濟宮,將守護神-保生大帝,乞靈分火至大龍峒,名為「保安宮」,寓有保佑同安人之意,惟當時人口稀少,僅以木造架設簡陋廟宇奉祀。由於保生大帝神蹟顯赫,有求必應,時常顯靈濟助人民,信眾為感念保生大帝的庇佑,便於乾隆二十年(1755)醵資建造正式宮廟,歷經五年完工。
地址:台北市哈密街61號;聯絡電話:(02)2595-1676
更多資料請見:
http://www.baoan.org.tw/asp/Home/default.asp
中國古代社會除以禮來制約各類建築的形制之外,也因禮的要求而產生符合禮制建築的壇、廟、祠建築類型,隨著人們對神明的崇敬,對其建築規制的形式與發展有相當的影響。禮制建築包括自然神祇壇廟與人文神祇廟宇兩大類,因祭祀對象不同,其配享也有差異,在建築形制及規模上,亦視其神格而有相當大的差別。
保安宮主祀神明保生大帝為宋代真人,又受賜帝號,得以享有天子之禮。其建地有三千餘坪,為全國最大的保生大帝廟宇。廟宇座北朝南,建築佈局,分三川殿(前殿)、正殿、後殿構成中軸主體,兩側配以東西護室及鐘鼓樓,形成完整的三殿回字型格局,正殿為最高,依序後殿、三川殿、東西護室,具備了儒家的禮制思想與道教形制觀念,在廟前庭園內有一水池,池上有一座卍形橋,及民國五十年建的照壁,也符合了「後有靠,左右有抱,前有照。」的風水哲理。
保安宮的建築,也反映出移民墾拓本籍的背景,例如屋頂為傳統木構架的三川脊式、屋脊則為閩南式風格、在地面及牆面上砌上寬而扁的紅磚紅瓦等,三川殿及正殿的吊筒皆伸出龍頭,也是同安、漳州及泉州一帶的手法,呈現出重大特色,除了具有歷史價值外,其精緻的木雕、石刻、彩繪、泥塑、剪黏等在建築藝術上亦有很高的成就。藝術和宗教一樣,都會讓人產生虔敬的心情。
更多資料請見:
http://www.baoan.org.tw/HTML/Architecture/architecture_01.asp
最後要說:抱歉!我沒帶腳架.傷了你的眼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