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-23

 

[拾得師父墨寶]~展覽中

 

6-26

 

 

四念處

 

觀身不淨

觀受是苦

觀心無常

觀法無我

 

 

佛陀是大智慧者、究竟解脫者、平等慈、悲、喜、捨者。任何人若能依照佛陀所教導的方法修行,人人必定能和佛陀一樣獲得自利、利他,福慧圓滿。四念處是佛陀親口所說,《雜阿含經》第六○五經中,世尊對諸比丘說:「有四念處。何等為四?謂身身觀念處,受、心、法法觀念處。」佛陀依四念處而完成正等正覺,因此對弟子們說四念處。甚至佛陀入般涅槃前,最後的遺教也對弟子說:「以戒為師,以四念住為住。

 

   《雜阿含經》第六○七經,世尊對諸比丘說:「有一乘道(到達目的唯一之道),淨諸眾生、令越憂悲、滅惱苦、得如實法,所謂四念處。何等為四?身身觀念處,受、心、法法觀念處。」四念處的修行方法是佛陀發現的,而不是佛陀發明的,而且學習四念處有很多好處,因此要學習四念處。

 

   《雜阿含經》第六○八經,世尊對諸比丘說:「若比丘離四念處者,則離如實聖法;離如實聖法者,則離聖道;離聖道者,則離甘露法;離甘露法者,不得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,我說彼於苦不得解脫。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,得不離聖如實法;不離聖如實法者,則不離聖道;不離聖道者,則不離甘露法;不離甘露法者,得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,我說彼人解脫諸苦。

 

   四念處能完成人、天善道,也能成就究竟聖者之道,因此修行離四念處就離如實聖法。離如實聖法就離如實聖道,離如實聖道就不可能解脫一切憂愁、悲傷、煩惱、痛苦等,因此四念處是人人應修之法。

 

   《雜阿含經》第六二一經說明:「年少比丘當教以四念處,阿羅漢亦修四念處。」一般不了解四念處的人,往往都會誤解四念處是小乘,是修行的基礎並非是究竟之道。實際上四念處是修行的根本,並且涵蓋人道、天道、聖人之道的大乘法,因此初學者和完成阿羅漢者,都不離學習四念處。

 

引用:慈蓮寺正觀禪修中心http://www.tzulien.org.tw/?page_id=377

大願法師講述 慈蓮叢書修行篇《內觀禪修訓練法要》參、正觀的重要性

六、四念處是佛陀教導的智慧禪http://www.tzulien.org.tw/?p=4061

 

 

三菩提

 

 ()就三乘之所得而別,分為聲聞、緣覺、無上正等三種菩提。又作三乘菩提。()聲聞菩提,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而不教他人發菩提心,不令他人入信,以此因緣,心得解脫者,稱為聲聞菩提。

()緣覺菩提,又作獨覺菩提、辟支佛菩提。善男子善女人自發菩提心,而不教他人發菩提心,不令他人入信,不自受持大乘經義,亦不廣為他人解說,以此因緣,心證辟支菩提。

()無上正等菩提,又作無上菩提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、諸佛菩提。謂善男子善女人自發菩提心,亦復教他人發菩提心,令他人入信,若有來者及不來者,悉皆恭敬亦生隨喜,如此解脫自利利他,為多人利益、安樂故,稱為無上正等菩提。

 

以上三乘譬如有三種人欲渡恆河,第一人以草為筏,倚之而渡;第二人以皮囊或皮船倚之而渡;第三人造作大船乘之入河,於此船中載渡百千人。

 

上述係出生菩提心經所載。〔雜阿含經卷二十八、優婆塞戒經卷一「三種菩提品」、大智度論卷五十三〕

 

 ()就佛之三身,別為應化佛菩提、報佛菩提、法佛菩提三種。

()應化佛菩提,又作方便菩提、究竟菩提,此菩提以自在之善巧化用為道。

()報佛菩提,又作實智菩提、清淨菩提,此菩提以稱理之智慧為道。

()法佛菩提,又作真性菩提、實相菩提、無上菩提,此菩提以實相之理為道。

 

法華經玄義卷五下以此三菩提配資成軌、觀照軌、真性軌;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三之一則配以解脫、般若、法身〔金光明玄義卷上〕(參閱「三身」555、「菩提」5198[1]p631

 

引用:佛光電子大辭典 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行http://etext.fgs.org.tw/etext6/search-1-detail.asp?DINDEX=4084&DTITLE=%A4T%B5%D0%B4%A3

 

 

發菩提心論卷上

 

~發心品第二~

 

  菩薩云何發菩提心。以何因緣修集菩提。若菩薩親近善知識供養諸佛。修集善根志求勝法。心常柔和遭苦能忍。慈悲淳厚深心平等。信樂大乘求佛智慧。若人能具如是十法。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
復有四緣。發心修集無上菩提。何謂爲四。

一者思惟諸佛發菩提心。

二者觀身過患發菩提心。

三者慈愍眾生發菩提心。

四者求最勝果發菩提心。

 

思惟諸佛復有五事。

一者思惟十方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初始發心具煩惱性亦如我今。終成正覺爲無上尊。以此緣故發菩提心。

二者思惟一切三世諸佛發大勇猛。各各能得無上菩提。若此菩提是可得法我亦應得。緣此事故發菩提心。

三者思惟一切三世諸佛發大明慧。於無明[-+]中建立勝心積集苦行。皆能自拔超出三界。我亦如是當自拔濟。緣此事故發菩提心。

四者思惟一切三世諸佛爲人中雄。皆度生死煩惱大海。我亦丈夫亦當能度。緣此事故發菩提心。

五者思惟一切三世諸佛發大精進。捨身命財求一切智。我今亦當隨學諸佛。緣此事故發菩提心。觀身過患發菩提心。

 

復有五事。

一者自觀我身。五陰四大俱能興造無量惡業。欲捨離故。

二者自觀我身。九孔常流臭穢不淨。生厭離故。

三者自觀我身。有貪嗔痴無量煩惱燒然善心。欲除滅故。

四者自觀我身。如泡如沫唸唸生滅。是可舍法欲棄捐故。

五者自觀我身。無明所覆常造惡業。輪迴六趣無利益故。求最勝果發菩提心。

 

復有五事。

一者見諸如來。相好莊嚴光明清徹遇者除惱。爲修集故。

二者見諸如來。法身常住清淨無染。爲修集故。

三者見諸如來。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清淨法聚。爲修集故。

四者見諸如來。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。爲修集故。

五者見諸如來。有一切智。憐愍眾生慈悲普覆。能爲一切愚迷正道。爲修集故慈愍眾生發菩提心。

 

復有五事。

一者見諸眾生爲無明所縛。

二者見諸眾生爲眾苦所纏。

三者見諸眾生集不善業。

四者見諸眾生造極重惡。

五者見諸眾生不修正法。無明所縛

 

復有四事。

一者見諸眾生爲痴愛所惑受大劇苦。

二者見諸眾生不信因果造作惡業。

三者見諸眾生舍離正法信受邪道。

四者見諸眾生。沒煩惱河四流所漂。眾苦所纏

 

復有四事。

一者見諸眾生。畏生老病死不求解脫而復造業。

二者見諸眾生憂悲惱苦而常造作無有休息。

三者見諸眾生愛別離苦而不覺悟方便染著。

四者見諸眾生怨憎會苦常起嫌嫉更復造怨。集不善業

 

復有四事。

一者見諸眾生爲愛慾故造作諸惡。

二者見諸眾生知欲生苦而不捨欲。

三者見諸眾生雖欲求樂不具戒足。

四者見諸眾生雖不樂苦造苦不息。造極重惡

 

復有四事。

一者見諸眾生毀犯重戒雖復憂懼而猶放逸。

二者見諸眾生興造極惡五無間業。凶頑自蔽不生慚愧。

三者見諸眾生謗毀大乘方等正法。專愚自執方起憍慢。

四者見諸眾生雖懷聰哲而具斷善根。反自貢高永無改悔。不修正法

 

復有四事。

一者見諸眾生生於八難不聞正法不知修善。

二者見諸眾生值佛出世聞說正法不能受持。

三者見諸眾生染習外道苦身修業永離出要。

四者見諸眾生修得非想非非想定謂是涅槃。善報既盡還墮三涂。

菩薩見諸眾生無明造業長夜受苦。舍離正法迷於出路。爲是等故發大慈悲。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如救頭燃。一切眾生有苦惱者。我當拔濟令無有餘。諸佛子。我今略說初行菩薩緣事發心。若廣說者無量無邊。

 

~願誓品第三~

1.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種善根。以此善根施與一切無邊眾生。悉共回向無上菩提。令我此願唸唸增長。世世所生常系在心終不忘失。爲陀 羅尼之所守護。

2.願我回向大菩提已。以此善根。於一切生處常得供養一切諸佛。永必不生無佛國土。

3.願我得生諸佛國已。常得親近隨侍左右如影隨形。無剎那頃遠離諸佛。

4.願我得親近佛已。隨我所應爲我說法。即得成就菩薩五通。

5.願我成就菩薩五通已。即能通達世諦假名流布。解了第一義諦如真實性。得正法智。

6.願我得正法智已。以無厭心爲眾生說。示教利喜皆令開解。

7.願我能開解諸眾生已。以佛神力遍至十方無餘世界。供養諸佛聽受正法廣攝眾生。

8.願我於諸佛所受正法已。即能隨轉清淨法輪。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聽我法者聞我名者。即得舍離一切煩惱發菩提心。

9.願我能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已。常隨將護除無利益與無量樂。捨身命財攝受眾生荷負正法。

10.願我能負荷正法已。雖行正法心無所行。如諸菩薩行於正法。而無所行亦無不行。爲化眾生不捨正願。是名發心菩薩十大正願。

 

 

 

 

維基文庫http://zh.wikisource.org/wiki/%E7%99%BC%E8%8F%A9%E6%8F%90%E5%BF%83%E8%AB%96#.E7.99.BC.E5.BF.83.E5.93.81.E7.AC.AC.E4.BA.8C

 

arrow
arrow

    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